记者盛柏臻 徐立栋
通讯员臻仁社
晴空微风,俯瞰宁波舟山港梅山港码头,巨轮穿梭往返,数千集装箱整齐排放。站在码头上,抬头仰望,16米高的龙门吊连排矗立,气势宏伟。脚下的码头面层,在数十吨重的集装箱运输车频繁往复“碾压”下,依旧平整、无缝,透露着一种美观与大气。
“3344根大管桩经受住了4000多次锤击,成功穿越淤泥层,为梅山港区的集装箱码头打牢了根基。”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6号至10号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张章龙近日说。该工程建成,使宁波舟山港一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唯一拥有双千万箱级吞吐能力的单体集装箱超级港口。
回忆起当初的困难,张章龙对镇海的一位技能大师充满感激。
施工初期,一道难题横在所有人面前。码头桩基区域淤泥覆盖层厚达40多米,据测算,混凝土大管桩要立在“豆腐脑”一样的基质上,至少要经受4000次锤击才能扎根海底,可大管桩经过锤击后达不到Ⅰ类桩标准。
对各类建筑材质了解颇深的张云鹤决定啃一啃“硬骨头”。来自镇海金正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的张云鹤及其技能大师团队深知必须提升大管桩的强度等级。但当时国内还没有80米长的高强度混凝土大管桩。
“最初我们决定在管节管道中改用强度更高的硅酸盐水泥,但这种水泥的水化热反应大,容易出现裂纹。”张云鹤首先从减水剂的调整入手,而后一种新型液态减水剂进入项目团队视野,不仅解决粉剂冲兑的不均衡性,还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干扰。
但一经测试,混凝土管道内部却出现了收缩孔洞,导致膨胀剂稳定性降低,间接引起管节的整体抗弯刚度损失。后经反复试验终于形成微膨胀效果的压浆减水剂。
他们又在试验室内通过提升强度等级、优选水泥品种,优化骨料级配,延长混凝土搅拌时间、提升蒸养温度……最终将抗压强度从60兆帕提高到70兆帕,混凝土大管桩外观质量远超相关规范要求。
3344根大管深深扎根海底,撑起了梅山码头这个“巨无霸”。这得益于该公司推出的“双导师带徒”制度,即在业务指导的基础上融入了理论和思想引导,建立起了“业务+思想”双培养机制。新员工一入职,便根据岗位需要、专业技术、性格特点等为其量身定制培育方案,让业务精湛、理论过硬的“师傅”与其结对。樊梅甲设计的水泥养护箱试件保护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便是其中一例。
2020年至今,该公司拥有包括高级技师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近三成,实用新型专利已达8项,在全国及省市区各类技能比武中更是屡获佳绩。
“‘双导师带徒’培养机制为辖区各企业提供了一种人才培育模板。”在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双导师带徒”因材施教,激发创新活力,该局也将挖掘选树更多优质育才案例,加以宣传推广,让人社服务可以更好地惠企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