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植
据本报报道,招宝智造谷9000平方米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建成并网,年发电量可达96万千瓦时,一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3万千克,该园区也成为我区首个低碳小微园区。
光伏不仅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还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推手,我们应该让光伏“绿电”释放更多“红利”。
最大化利用光伏需因地制宜。园区或者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安装光伏,最大程度节能减排。产业园区占地面积大,拥有大片的闲置屋顶,是安装光伏电站优良地点。同时,农村地区屋顶资源丰富,但较为零散,就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向“绿电”要“红利”。
在庄市街道永旺村,不少村民在可利用的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板,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模式,让闲置屋顶变身“电站”。光伏发电首先满足村民、商户生产生活用电,多余的电通过国家电网的低压并网,进行上网,每度电有0.4元的收益。村民用电0成本,还能通过卖电增加村集体收益。而在海曙李岙村,该村在推进整村拆改建时统一规划建设了带有高标准屋顶光伏的建筑,并通过免费电量、收入分红等方式调动了村民参与积极性。
创新探索才能挖掘最大潜力。在农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光伏项目被探索出来。如我区岚山水库通过安装光伏板,发电养鱼两不误,不仅收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提高20%以上。
光伏发电无疑在促进能源转型、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在推动光伏发电的发展中,各参与方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土地资源、资金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有力支撑。